人是很容易被同化的,特别是在你的无意间。

起初我在朋友的相处中是一个坚定的慷慨论者,进入一个新圈子或是交新朋友的时候,我会先考虑我能为对方做什么,能为对方提供什么资源,而不是对方能为我做什么,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和交换,但是我的太太对朋友交际却是谨慎者,她最首先考虑的是利益交换的问题。在我看来他会先考虑到这个朋友以后有没有交集,以后会不会用到这个关系,如果在自己的标准中是否定的,那这个朋友关系就没有必要经营,而且在为某个朋友付出之前一定会考他以前有没有付出等量或超量的给予。

我相信我太太的观点应该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观点,对于这个观点原来我是不屑一顾,而且持有比较大的负面态度。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观点也是好处的。

站在谨慎者的立场,首先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会遇到大量的朋友,而且大部分的朋友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不会再有交集,这就会让人觉得和这样的朋友相处或付出是浪费时间而且毫无意义,一旦成为不再联系的朋友,而且你又付出了相应的利益,对你来说可能就是损失。再者对于付出和给予充分的等量考虑,让你不会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吃亏,甚至对你每个朋友都可以进行量化和定性,这也有利于筛选掉小人,避免了小人给你带来的风险。

但是在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谁也无法预知下一步的轨迹,永远不知道哪个朋友对你来说是你的人生际遇,在关键时期朋友拉一把,让走出低谷走向人生颠峰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在交际过程中只看利益交换,只交有利益的朋友,或许会让你远离小人,但是也很有可能你错过了你人生的贵人。

而慷慨者相反,首先有可能会让你失去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可能要投入时间、金钱、精力来维持关系,也有可能会招来小人,给你带来更严重的损失。但是在我看来,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我一直持有谨慎态度,循规蹈矩的慢慢积累也许会让我今后过得还不错,但是想要达到我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成功,仅靠这种缓慢的利益积累和交际中的计算真的是很难的。再者,以现在的状态,即使每次交际中你都有利益损失,对自己的生活也不会有本质上的影响,换句话说,你都这么穷了,还能再穷到哪里去呢。

很多时候交往谨慎论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我甚至怀疑了慷慨论,而且也随着谨慎论的思路做了很多决定,确实感觉当时尝到了些甜头,少了些损失,但是看了《别独自用餐》这本书以后我又做些思考,决定做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慷慨论者。在涉及家庭或团体的决定,而自己又无法直接做出决策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决策者做决定,当自己可以做决策时,毫不犹豫选择慷慨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